中秋佳节!塞纳丽人俏然回首,千里共婵娟!

秋露

秋露.桂花 . 醉中秋


作者   双子雨


“秋露,像我的眼泪,美丽动人”。那年,因为这句“感觉特好”的描写,我的中秋征文大赛作品被老师一枪毙了,“这叫什么描写,撤掉”,我哭了几个世纪。
而后,又一个中秋,我看见隔壁一位仙娘正巧手缝制桂花香囊,大爱。于是,啪啪啪,我挥舞一个大树枝,打落一地桂花香,邻居油腻大婶见状跑来,揪着我头上的羊角辫来到我爹面前,“抽”,爹夺过我手里的树枝说。我又哭了几个世纪。


02image

着这,我和中秋在秋露的美,桂花的香中年年相见,年年恋至今。

季桂花开时,夜凉生露 。后来,入秋的早晨,我就迷上了,常常蹲在屋子附近,看晨光中短暂留存的,晶莹透亮的晨露。外婆见了总是不高兴,“这是有毒的东西”,她像很多人一样,从不在秋天有露水的时候晒衣服,我很好奇这秋露是从哪里来的 ? 为什么有毒?

有到了中秋夜晚,我才有机会寻找问题的答案。这夜,孩子们都被允许玩的很晚,月饼,柚子,点灯笼……,我多了一个节目 : 等露水。可往往到了半夜,我就没有办法坚持再等了,蹭着房檐下的墙壁偷偷地闭眼睡着了,“找死了,露水有毒”,又被外婆揪着羊角辫撵回家了。

许是总没能得到答案,我便更喜欢它,一直带着,用它清晨的美和夜里的谜,征战学校各种中秋征文比赛,此后屡屡获奖。至今,变成了至死不渝地爱着它,也就不再想什么答案了。


Photo4en1

郁的桂花香飘四里时,我就知道中秋要到了。我很 “馋”,又爱“臭美”。只要桂花树一黄,我就会不停地一天几趟跑到桂花树下,找尽各种理由,“看看有没有蚂蚁爬树”“看看有没有人偷桂花”……其实,只是为了闻到桂花香,只要闻到了花香,便就会有邻家姨娘们做的各种手艺 : 桂花糕,桂花糖,桂花饼,桂花酒……。那就是我的天堂了。我从不用问,我的“馋”就能满足,邻家的姨娘们都喜欢地说,“吃,你大大的眼睛就不会变馋虫了”,“吃,小羊角辫会黑黑的”,这样,我又会更加努力地睁大眼睛,更加不停地晃动着头上的羊角辫,哈哈哈。

伴们也爱贿赂我,一块糕,一块饼,一颗糖,轻而易举从我手中换走:作文,橡皮筋,香囊……。我的“馋”是我致命的“武器”,哦,没办法,那时物质极大缺乏嘛。

有一样“高科技”就是,桂花香囊,我极爱。那位仙娘说我长大了,一定是“妖精”,我当然不明白为什么。她会绣,会配色,还会做桂花干,别人晒的桂花干总也比不上她的成品,她的桂花干特别香,而且香气持续时间特别长,不知使用什么秘密武器,我试着“贿赂”过几次,终是没能套出她的武林秘籍。

是不同邻里其他的姨娘们的,她会缝一个精致的小香囊给我,香囊面上绣满繁星点点般的小桂花,里面塞着浓香的桂花干,让我戴上一两个月。直到满树的桂花凋谢,她便不再做这个手工了。她说,“领奖时戴着香囊,你会比其他女孩子好看 ”“好看有什么用呢?”我傻傻地问。“你长大就有用了”。于是,我便摇着羊角辫,甩着脖子上的香囊,唱着走调的歌,一蹦一跳地期待着长大,期待着“好看”。


Photo2en1

 


 我跳到长大后,所有的记忆都变成了美好的故事,每每快到中秋时,我就会想念那时的同伴,还有那时邻里的姨娘们,我会依然寻找秋露,依然赏闻桂花,依然等待桂花“馋 ”,等待精致的小香囊,等待美好故事的飘香延续……

我想告诉故事里的人们,今年的中秋又快到了呀,我依然想跟你们醉一次 !



 

中秋节的记忆

作者  高彬


历八月十五日,2018年9月24日,中国传统的中秋节,历史悠久,集拜月、庆丰收、团圆的习俗于一身,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在皎洁月光下,金风雨露中,挥毫吟唱,表达悲欢离合的感情,为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也许可以不夸张地说,我们周围的人谁都可以背诵几句跟中秋或月亮有关的诗句,如唐代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宋代王安石 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

我们今天的主题并非谈诗论画,而是在记忆中搜索自己的中秋故事。虽然没有诗人的生花妙笔来赋予我们中秋以诗情画意,但并不妨碍回忆记录那些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中秋往事。

对儿时中秋的记忆,比较模糊,印象中大多是一家人分享月饼,月饼经常是父母单位发的。月上柳梢后,有时到院子里、有时爬在窗台上,仔细端详那圆圆的月亮是不是比平时更亮,想象着嫦娥和玉兔正在做什么。父亲此时总会摇头晃脑吟唱几句唐诗宋词。但有一年的中秋节不同寻常,令我至今难忘。那是上初小时,父亲被派往外地工作,当老师的母亲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独自承担着照顾我们三兄妹的重任。那年中秋傍晚,母亲下班回来,急急忙忙为我们准备好晚餐,让我们自己吃,她要赶去市中心的邮局给父亲发电报,为什么事情我已不记得了,只知道很急。我们三人孤零零吃了饭,平时香甜的月饼显得索然无味,那天晚上也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直到哥哥和妹妹都上床睡觉了,还不见母亲回来。我趴在窗台上,也无心欣赏那又圆又亮的月亮了,只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城里的方向,月光下时不时走过一个人影,可一次一次让我失望,妈妈怎么还不回来呢?会发生什么事呢?她要不回来我们怎么办呢?妹妹还那么小。越想越担心,也被自己的各种猜测想象吓着了,赶紧打住。平时怕黑,晚上不敢自己出门的我,这时也不管不顾了,从漆黑的楼梯下去,穿过院子,回头看看有没有一个鬼影跟着我,小跑着到家属院门口,看着城里的方向,寂静一片,想去找妈妈,可不知邮局在哪里,回家吧,又怕再穿越那黑暗,想哭,怕发出声音,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惊恐孤独无助把我定格在那里......不知过了多久,眼前出现了一个熟悉亲切的身影,此情此景让我从大悲转为大喜,却哽咽着一句话说不出来。妈妈拥抱住我,心疼地责怪:“这么晚了,你怎么还没睡觉?跑外面来也不怕受凉”。我依偎着妈妈,心都在笑,再看此刻的月亮,从刚才的无情冷漠变得慈祥温馨了。

干年后的法国,又是一个月圆中秋夜,恰好遇上周末,和男友驾车去乡村。在一家环境优雅,灯光柔和的餐厅靠窗席位入座,窗外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室内略微泛红的烛光下享受着美食。男友突然想起什么,说,我们在一起这么多年,你连 “Je t’aime(我爱你)中文怎么说都没教我”。我煞有介事地认真回答,很简单,“讨厌”, 并告诉他如何发音,声调等,他努力反复地练习,席间和饭后,还时不时温习一下,以免忘记。第二天早上,一番复习后,他拨通了一个汉语很好的朋友的电话,用最温柔的语调说:“芭丝卡,讨厌”,对方沉默不语,他有点诧异,更温柔地重复一遍,还是没有反应,他沉不住气了,接着说,“你不感动吗?”我在一边使劲忍着,背过脸去,没笑出声。芭丝卡终于开口了,“我做了什么不对的事吗?” 他疑惑地转向我,我终于爆发了,大笑出来,连电话那端的芭丝卡都听见了,也被逗得乐不可支。

年过去了,我们在儿子四岁生日时,送他一条红金鱼,他很喜欢,还给它起了名字叫奥斯卡。这年中秋日早上,我们惊讶地发现,小金鱼跳出鱼缸,掉在地上,已经死了。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儿子要是知道该多伤心呢。带着这个担忧去上班,到办公室跟同事路易说起此事,还给他看了奥斯卡的照片,然后就不再去想,干活了。这天傍晚,有从亚洲来的同事,请我们去他酒店分享带来的月饼。路易提前一些离开办公室,说要办点事,一会儿酒店见。我按约定时间到达酒店,稍后看到路易笑盈盈地进来,手中一个塑料袋中装着一条跟奥斯卡几乎一模一样的金鱼!我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带着金鱼和月饼回家,神不知鬼不觉地替换了奥斯卡,然后一家人品尝着双黄莲蓉月饼,感觉格外香甜。儿子看到奥斯卡时有点惊奇,说“妈妈,奥斯卡怎么长胖了,它也吃太多月饼了吗?”

后让我们“举杯邀明月”,共度中秋佳节!也祝远方的亲人朋友“千里共婵娟”!

2018年9月22日于巴黎

gaobinphotocompose

挂在十岁天空里的月亮


 作者  巴黎燕

然今年的中秋节是下周一,九月二十四号,但昨天周五,我提前给一个初二班过中秋节。大家因为老师答应过节(他们就喜欢能停课),周四那个叫马宝宝的PAOLA慷慨提议:由她当天在靠近中国城郊区开会的妈妈去买中国月饼!全班沸腾,学生们自己把带饮料和其它食物的分配单子,包括纸杯盘和餐巾纸全部出齐。

常给学中文的法国学生介绍中国文化元素,如春联,红灯笼,红包;传说故事,如孟姜女哭长城,七仙女和董永,嫦娥奔月。很多学生对红包(没有钱!只有我给他们准备的两颗大白兔糖!)感兴趣,对红灯笼和春联不太在意;他们喜欢我讲的各种版本的七仙女和嫦娥传说,觉得很浪漫,还常常有初中学生好奇的问:嫦娥吃的那颗长生不老药丸是什么配方。

们的各种千奇百怪的提问,让人脑洞大开,现在我已经习惯这些“奇葩”脑袋了,只是感慨:我们小时候听这类传说故事,从没想到的问题:比如,每年一次的鹊桥会,董永见到七仙女的时候,是白天还是晚上?如果是晚上,有月亮吗?嫦娥上月亮的时候,为什么带上兔子没有带上她丈夫?学生们单纯,敏锐又极赋想像力的问题,从另一个文化角度,唤醒我尘封已久的儿时记忆,想起跟着外婆回乡下的一个中秋节,那个有月亮的夜晚,那年我10岁。


Baliyan00

时候盼着过节,无非就是想有好吃的,可以有一身新衣裳;有机会走亲戚,串门,可以人来疯快乐一下。我是除此之外,非常喜欢跟着外婆走亲戚。我们每次从城里带着各种礼品食物,坐火车去乡下亲戚,吃喝一圈,其实也没什么特别好吃的,到了乡下,萝卜,咸菜都让我胃口大开,特别喜欢那种热闹,各路亲戚,叽叽喳喳,大呼小叫围坐在我和外婆的左膀右臂,外婆常常得意扬扬的“教导”那些面对桌上盘盘蹀蹀,张牙舞爪的亲戚孩子:你看看你们,就知道吃!没规没矩的,要学学我们家燕子,我不动筷,她什么都不会拿!哪像你们这些小馋鬼只顾自己吃!可是,她说完了,却又催他们多吃快吃。

实我那会儿的真实情况是:那时我很害羞,外婆不给我夹菜,我就不好意思吃东西。不过,那种作为“城里人”被作为“乡下人”的伙伴们簇拥下,被仰慕的眼神环绕的感觉,乡下食物除了满足小“城里人”的胃口,小小年纪的小小虚荣心也得到了很好的满足。

乡下回来时,外婆双手又挎着各种土特产拿到家,而且常常带回的是同样的应节食品。只是中秋节不太一样。那时月饼和绿豆糕还位列为“奢侈品”,只有从城里带去,没有从乡下带回的。

秋节,在我的家乡武汉,是要吃绿豆糕和月饼的。记忆中似乎没人关心月亮。月饼是广式的,有红豆沙,伍仁,火腿和冰糖馅。一年就那么一次机会,晚饭比平时多了几个菜,我的胃口一直都很好,吃什么都津津有味,在学校有时被同学嘲笑,没有有些女孩子的秀气(就是饭吃一半扔一半那种)。

是中秋的晚饭,我常常忍着不吃太饱,为了留着肚子吃月饼,各种月饼都喜欢,我很喜欢吃甜食,糖什么的,和我爸爸很像,据我妈妈透露,他理发一次,可以把一袋糖吃光,那个年代,甜食和糖都是节日或慰问病人时才会出现的。

的10岁那年的中秋节,天气不太好,不记得有没有月亮,我忍着饿,吃了半碗饭,可是记得那次只吃到了半个豆沙馅月饼,可能那时家里经济紧张,没能像往年买那么多食品。我直后悔晚饭吃少了!

往年一样,第二天我跟着外婆坐火车去乡下走亲戚,之所以她每次都要带我,一来是我愿意跟着她去乡下走亲戚,而来可能她觉得我很给她争气,乖巧,听话,不闹事,我城里的其他表兄弟她一个也没带过去乡下。

婆的袋子里装着包好的月饼,那时还不时兴现在的豪华包装,食品本身的稀有就是它的价值。

为没买到白天的票,我和外婆拎着大包小包,带着晚饭干粮登上火车。下了火车,还要沿着铁路,在碎石路上走近一个小时,才能到姨婆的村子。

亏那天皓月当空,真是15的月亮16圆,很圆很圆,在一个10岁孩子的眼中,月亮不是诗人描述的凄凉,浪漫,而是圆的像月饼一样,很温馨,很香甜,很滋润。


baliyan02

小到大,感觉那是第一次在月光下走路,不用手电筒也看得清脚下的路,路边田野的青蛙叫声在寂静的乡下的夜晚,有点刺耳,外婆紧紧拉着我的小手,她知道我怕黑,她在跟我讲她爷爷的故事,她响亮的声音合着脚下碎石的踩踏声,撒落在我们周围的夜色中,也赶走了冲进我脑袋里那些挥拳动腿的妖魔鬼怪。

抬起头来,看了看天上大大的,像电灯泡的月亮,感觉很新奇,神秘,第一次和月亮这样很近的面对面,很像伸出手去摸一摸:眼前的月亮像一张温柔的脸,觉得有双眼睛在看着我们,不过,我一点也不害怕了, 心里在嘀咕:月亮有点像谁的眼睛,是外婆的爷爷呢,还是惦记我的妈妈的眼睛呢?

个温柔的目光很遥远,在心里飘飘荡荡,忽隐忽现。现在回忆起来,那份亲切的感觉,冥冥之中,仿佛造物主,在一路温柔的注视我,看顾我。

居法国近30年,虽然为生活奔波,常常行色匆匆,但也有赏月吃月饼的时候,见过不少中秋之月的浩大明媚,不过,我总是很怀念那颗挂在我10岁天空里的圆月!


baliyan03

明月万里寄相思

作者  高云


经期许年年岁岁
秋的圆月
如我们的幸福
满当当不会增减

经以为春秋冬夏
而复始去了还会再来
需在约定的路口
来攘往中翘首以待

缺只是暂时的分离
泪只是无故里觅恨
老天荒不只是说说
生石上清泉水流过

到命里的那一个
意生时相濡以沫
怕死去也从容自若
作尘土亦归于永恒

到万水千山走遍
到月儿缺了又圆
里梦外魂里形外
苦伶仃悬浮在云天外

刚永远也砍不断的桂树
娥永远也逃不出的广寒
原来甚至没有一丝儿风
此相思便也没有了寄处

人绝处里可以逢生
人涅槃后亦能凤飞
盘银辉请告诉我
期是归期何处是归处


Gaoyunaubate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