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慧的色彩】杜比菲的缤纷世界 - 从酒商到艺术大师

00titre

Jean DUBUFFET  让.杜比菲 (1901-1985)    

文  赵思慧  


2001年秋季,法国篷皮杜文化中心举办了杜比菲诞辰100周年回顾展,纪念战后欧洲美术界这位极具独创性和传奇性的人物:他的作品多姿多彩,“独树一帜”,风格演变繁多,很难将其归结于某个派别。与大部穷困潦倒,饥饿艰辛的年轻艺术家不同,杜比菲出生在诺曼底勒伊尔港富有的酒商家中,17岁入巴黎出安学院画画,仅仅出于消遣和爱好,还泛泛涉猎于文学,音乐哲学,语言等领域,并活跃于巴黎灯红酒绿的社交场上,与Fernand LEGER, André MASSON等结为长友。24岁时,杜比菲从父亲手中接过了经营葡萄酒买卖的生意,一做即20来年,直到1943年,杜比菲又重新决定彻底地投入绘画艺术,从此便不懈地追求一种能“瞬际反映真实生活”的艺术。

“此种处理艺术之法犹如将摄影师的感受活生生地表达出来,靠着新鲜的气味,仿佛生吃刚刚从海上捞出的还滴着盐水的鲱鱼……”


Autoportrait II, 自画像, 1966

 Autoportrait II, 自画像, 1966


此时的杜比菲,自由自在,没有任何物质的困挠,不仅根本不在乎自己的作品是否可以卖出,而且还认为他的画就是不卖的。他抛弃了各种现成的观念,准备一切从零开始。在深受疯人和儿童作品的启发下,他埋头创作,第一个主题就是儿童。

“巴黎景观”这一系列作品描绘了街道、城市、欢乐的生活,“五颜六色”, 构图自由,犹如出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儿童之手,借此传达自己的厚爱和认识。“地铁”、“爵士乐”、“奶牛”一系列反映了杜比菲内心世界的细腻爱恋,接着,杜比菲着手创作一系列类似贫民区墙壁上的涂鸦作品,选用了中国画的纸材,油报纸,水粉画。1944年10月20日,在朋友的鼓励下,杜比菲在德鲁安画廊举办首次展览,引起一个小小波动……好在当时的德国还处于大战的欢愉,唠叼的评论家注意力还未完全集中于新起的风格,一直至1946年和1947年,杜比菲的两次个人展引起轩然大波,尤其1947年的“肖像”系列引起公愤,杜比菲一夜间成了崇尚丑陋的代言人:20世纪法国杰出诗人“茹尔·佩维埃尔”的虚构肖像在杜比菲的笔下成了一个奇丑无比的怪物,传统的美的在此已荡然无存。

杜比菲首先将粗扩的材料,如洒灰沥青、石膏、砂粒、胶水等,与颜色混合在一起,构成暗暗的厚厚的底料,然后再在上面“胡涂乱画”,描绘出一幅幅毫无美感的“畸形”或“怪胎”漫画,将疯狂的感觉和远古的美术力量交融在一起,代表作“权力意志”(1946)就是如此诞生的。


Vue de Paris, 巴黎景观, 1942

Vue de Paris, 巴黎景观, 1942 


Metro, 地铁,162 x 130 cm, 1943

Metro, 地铁,162 x 130 cm, 1943 


Volonté de puissance, 权力意志

Volonté de puissance, 权力意志,116 x 89 cm, 1946, The Solomon R.Guggenheim Museum, NY


50年代初,杜比菲开始了另一个重要的创作系列“妇人之躯”,一系列充满野性的“丑陋”的女人一一诞生了:巨象般的粗腿,满脸,蛤蟆似的矮腿,杜比菲认为“他是根据记忆而非参照模特儿画的;事实上,普通常人记忆中的正常裸女与美术学院学生的模特女人大相庭经……”杜比菲的“妇人”不是古典的美丽的维纳斯的缩影,而是他某种印象中的,日常生活中的,回忆间的……是向传统高雅创作的挑战。


L'oursonne

L'oursonne, Corps de dame, 妇人之躯, 116 x 89 cm, 1950 National Galerie Staatliche Museum Berlin


60年代初,杜比菲以新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眼前,开始创作总题为“奥尔路波”(’HLOURLOUPE)的作品:杜抛弃了沉静的灰黄色调,选择了鲜明的,也是最原始的红、兰、白、黑等色彩:一大群较小的形象代替了个别的新形象。这种“起源”于人们打电话时无意识地用圆珠笔涂画的“奥尔路波”风格开辟了杜比菲的新的艺术世界。60年代中旬,杜发现了一种能准确表达其思潮的新材料:泡沫聚酯,轻便灵活的人造材料,纯白的底色可任他自由自在地用红、兰、黑等鲜明的色调勾勒出笔直、转折、回旋等各种童话般的视线,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杜比菲着手创建大型的纪念性作品,比如被誉为历史建筑物的“盛装园”这一充分显示杜比菲惊人想象力的雕塑为他实现了一种雄心:即把反叛的前卫美术与公众的要求调起来。


Rue des petits champs, 小乡之街

Rue des petits champs, 小乡之街, 50 x 67 cm, 1962,  Fondation Dubuffet


La closerie

La closerie, Villa Falbala, 盛装园, Perigny-sur-Yerres, 1973


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命的最后岁月,杜比菲潜心创作“心理场景”,“目标”,“Non Lieux”等系列。那一个似醒未醒的人心身处穴却企望与欢闹的宇宙相融,热烈的黄色和闪烁的白光又将感叹欣赏者推向另一个高度。至于“Non Lieux”,飘洒超脱,不规则的线条与色彩和谐相存,似乎又向命运发出最后的叹问和挑战……


 

Site avec 3 personages

Site avec 3 personages, 三人景观, 1981 


MIRE G 177

MIRE G 177, Bolero, 目标, 134x200cm,1983


MIRE G 137

MIRE G 137, 目标, 134x200, 1983


Expansion de l'être H94

Expansion de l'être H94 (Non lieux),  存在的扩展, 67 x 100cm, 1984


杜比菲数量庞大而又风格迥异的作品创造了二战后法国美术世界的奇案,很难将他列为某一派别,杜比菲对原始的“丑陋的”,潜意识的因素的追求,向传统美术的挑战,引起了当时世界和公众的强烈震惊、非议,共鸣和欣赏,正如杜比菲的自我感叹,“没有激情即没艺术,而且是疯狂的激情!把理智推翻……去疯狂 !  艺术是人类可拥有的最富有激情的狂欢盛宴……”。

(文中所选图片的版权属版权者所有,仅用于文化学习交流,不可用于商业活动。)


同一作者的其它作品

柏拉图式的爱魂 不朽的雕塑家飞若沙
一生的清简,永远的灿烂  玛丽亚·H·维埃拉·达·席尔瓦
地中海之光 - 尼古拉.德.斯塔尔 ( Nicolas de Staë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