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中国

航行自由不是 « 横行 »自由

“航行自由”(FON:Freedom Of Navigation)是美国的一项根本诉求,用来为其海上霸权行径辩护。美国驻华使馆最近发表的文章对其进行了解读和总结, 但远不是国际法认可的航行自由。 我们生活在一个小小的星球上,其70% 的表面被水覆盖。在这些水域里的行为规则与每个国家有关,单方霸权以自由和正义为借口,将其私下和帮派规则强加于所有其他国家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马克龙访华解析 :知己知彼、存异求同、各取所需

序曲 :法国总统将于4月5日访问中国。法媒《南方自由》报写道这是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难得的国事访问,国家元首试图维持其繁忙的外交议程。第一, 欧中经货合作是欧盟持续繁荣富強绕不过基础之一。第二, 欧盟在美国的《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的压榨下,与中国合作是不失为有效的补偿出路。第三马克龙与欧盟委员会主席一起访华,试图彰显率领欧盟与中国进行深度经济合作的姿态和意向。第四, 俄乌战争最终解放方式是政治和外交途经,中国扮演的角色非同小可。

电台采访摘要:传染病专家、医学院院士 克雷米埃克斯

2023新年在流感严重、新冠疫情跌宕起伏、医院急诊室人满为患的背景下开始了,就当前疫情,1月2日法国古典(Classique)电台对医学教授、传染病专家、医学院院士安妮-克劳德·克雷米埃克斯( Anne-Claude Crémieux)进行了采访。

从马克龙访美探究法美和欧美合作伙伴的紧张关系和中欧合作的契机

法国总统马克龙从2022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对美国进行了三日的国事访问。此次, 马克龙访美的背景更是阴云弥布。法国人对美英澳联合坑骗法国的奥库斯协议(AUKUS)耿耿于怀,法国人觉得美国既然是价值认同的盟友,就不应该做如此下作的急功近友交易;俄乌战争爆发后,美国隔岸观火,火中取栗,在源源不断给乌克兰提供大笔军火援助的同时,推动了美国的军火工业,创造了就业机会,俄乌战争继续,能源危机继续,欧洲的通物膨胀继续,欧洲人批评政府无能的與论继续;拜登的《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对欧洲制造业釜底抽薪,此举无疑是对欧洲雪上加霜,在并不结实的欧盟脊梁骨上踏上了一只脚。马克龙和他的高级幕僚们深知这一切,并且志在访美时与拜登打开窗户说亮话,与拜登公开理论一番,为法国和欧盟争取可以争取的利益。

〖世界报/法新社〗乔·拜登与习近平交谈了三个小时以解决争端

〖世界报/法新社〗乔·拜登与习近平交谈了三个小时以解决争端。乔·拜登承诺,美国将继续同中国“激烈竞争”,同时坚持“保持沟通渠道畅通”的必要性。台湾、经济、朝鲜或乌克兰战争……周一,乔·拜登和习近平在一次会晤中进行了三个小时的交谈,白宫称其为“真诚” ,旨在化解两大强国之间的许多争端。 自拜登抵达白宫以来,在周二和周三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 G20 峰会前夕, 两国元首首次面对面会晤。在过去三年中,随着中国实力和自信的增强,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这是自二战结束以来对美国的领导地位和地缘政治构成挑战。另外, 中国拒绝谴责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进攻,但白宫声称已经从中国那里得到了保证。

梅朵荐诗 | 有谁读过我的诗歌/陈年喜

诗歌的尊严与落寞——评陈年喜《有谁读过我的诗歌》: 读完这首诗,我想起了诗人布罗茨基的那句话:“诗人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工具。”这首美好忧伤得让人心痛的诗歌,似乎来自天意,借着诗人陈年喜的手,降落到人间。我几乎相信它一直在语言天空的某个角落呆着,静静地等着一个识别它的人把它领回人世。饱含着黄昏一样晦暗、雪地一样洁白的诗意,这首短诗在我的眼前闪烁着浓烈孤寂的光彩。

坟灯——追溯道义源头的光明 : 读野夫祭文《坟灯》

在散文《坟灯》里,野夫庄严地表述着亡灵的消失,他把死亡的阴影带到生命的光明之下,并在那里确立它的价值。在我的书评《帝力于我何有哉》里,提到《坟灯》的语句并不多,然而这篇散文却为我深爱。珍爱的东西,我们往往不轻易言说,对于《坟灯》我正是这样的心情。记得第一遍读完后,我从泪水中挣脱出来,在心里喃喃地呼唤:“婆婆,你也是我的外婆,你是深埋的至善,你是照亮初衷的灯塔,你是没有条件的慈悲,你是水,是血,是高山也是厚土。 ”

听得秋声忆故乡, ——读野夫《尘世挽歌》

作家野夫的作品在中国似乎已经不能出版和再版,那些被读者热爱、争相阅读的散文集成为某种“禁书”。但是我感觉到他依然是一个热门作家,一个被读者念念不忘的写作者。他的散文似乎从没有远离读者的视线;他的每一次新作都引起读者的追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野夫的中国当代文坛,会是怎样的文学空间。对我来说,那将是一个失去某种重量的文坛,失去了历史厚度的散文文坛。

【渱之巴黎】难忘的“年味”永远的回忆

在我的记忆里那浓浓的“年味儿”停留在60年代中期,外婆外公乡下的温馨小院。三毛说:“岁月极美,在于它的必然流逝。”小时候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中国年味”,篆刻在我脑海里,停留在60年代中期那个美好的时光。家乡的味道,童年的幸福感,随着年龄增长越发清晰,记忆犹新。昔日那种淳朴善良的民俗风情的“年味”再也没有了,只有记忆永远存在心里。“每逢佳节倍思亲”,家乡的年味承载着浓浓的亲情和思乡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