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山水如歌
金字塔,倒立。你知道
有些事的颠覆与生自来。
这是冬天。你为达·芬奇密码而来①。
但不断有人在春天徘徊。他们的表情
是否掩饰着一些微动机?
透明可见的
是塔顶,在对峙中
与它的镜像达成了某种和解。
他们当中有人来自天方,有人来自中土。
你知道:参观者即求道者。
他们要从文物中取走什么
但这无关于犯罪。
螺旋形的阶梯。他们
每一级上似乎都能认出从前的自己。
你知道 这就像在知识树上
辨识善恶。
那么 你知道
创造者与启示者
他的动词
在哪里?
“捕捉证据者,经常自己就是证据。”
①美国作家丹·布朗(Dan Brown)的长篇小说《达·芬奇密码》。小说以卢浮宫博物馆馆长雅克·索尼埃被害开始,主要人物有符号专家罗伯特·兰登(Robert Langdon)、密码专家索菲·奈芙(Sophie Neveu)……
二
“以牙还牙”
一部法典。一本书。
在追踪的你说些什么?
一块玄武石,当它躺在古城旧址
你说:黑色犹如千年夜晚的缄默。
如果又发现了两块,你可以说:
相邻不相识,茫茫时光里
两不知。
当它们一起站立,你终于可以说: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法典,
万物都在秩序中。
序言、正文及结语
它们相认之前,君权就授命于太阳之道。
人面与纱巾,当时并未签立契约。
一位女性——比如索菲——如果梦中取下面纱,
醒后就不用跳入河中
“以眼还眼”在诅咒与巫术中,
有些人
世世代代
必须活在牛的命里。
“一个朝代的情绪有楔形特征。”
一部法典。一本书。
符号专家兰登能说些什么?
三
……她的尖刀,在逼近他的肉体。
如何才能阻止怨恨
像玫瑰般绽放?
这是一个人神共有的问题。
在电影里,你可以剪辑:
巨龙、洪水、草木、顽石……
让它们钟情
他竖琴的地中海口音,
他诗句抒情的涛声。
(诗歌忽悠的的力量——哦,对不起——文字的力量,
岂止通灵,它简直是灵魂的创造者)
话剧里,某一场表演中
你可以将他竖琴与星座作为布景。
——这悲剧与喜剧互换的一幕,常常即兴发生
于在场的观众身上。
但此你非你。你也在场,在参观
文物这过去脆弱的一面:
不能触碰。
你可以选择掩耳
以屏蔽类似铃声的事件。
“见危不救”罪名
对你不适用。也没有符号、密码、图案,
所以不需要兰登|索菲的出场。
但回声,它迟早会穿越历史、第四堵墙,
与墙上的油画相遇——
他被割下的头颅,端坐于琴上,
唱着一曲悲歌。
(这完全是另一种叙事。
头琴合一。
背景如梦,气氛如幻。
断头与少女,在相互凝视。
恐怖有一种宁静之美,
就像折磨有一种病态之温柔。
神谕难以琢磨,你知道
回头的诱惑,是最致命的那种凶器。)
四
两辆火车可以并列穿过:
这是在说大画廊之宽,
也在说游客如流。
你在其中
寻找谋杀的痕迹。
脚步的腔调繁杂,你不禁觉得
沉默有时应高于巴比伦塔。
其实案件子虚乌有,痕迹更没影子。
“只有虚无的东西,才值得追求。”
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些远方|远来的
最受膜拜。观相术精于
杜撰中不可感知的面相。
心理画像,早于侧写师出世。
兰登也洞悉人性的符号学,
但他忙于在虚构|叙事中阅读
五芒星状的血迹。
秘密守护者,组成一条知识链。隐写术传承
同一句谎言。世代相传的,何止使命
——仪式、禁忌、招魂的念念有词、
预言、报应、祷告、原罪的基因……
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称:
不同的地理画像。
五
“在一个房间里,血如果流成河,
它像什么?”
鲜红的床单
不是唯一的答案,还有四处的大火。
大屠杀在发生:
绝望在上吊、恐惧在割喉、
死亡在发狂……
他,斜卧于床单,无动于衷。
他是皇帝、法官、刽子手,
有时是男,有时像女。
“如果权力是刀,绝对的权力自然是
绝对的刀。”
在进入历史前,一个人才是一个人
他自己。进入历史后,他可能是多个人。
有甲的爱恨,乙的奢侈,丙的宫殿,
道听途说的暴饮、狂欢、放荡……
权力茶凉后会生锈,敌不过刀笔吏的刀锋。
它说你是暴君,你就会杀人放火,
荒淫无道,就会亡国。
它之犀利能斩断时光,
就能斩断玫瑰线|子午线。
真相朝南,还是坐北?
兰登他无思路可走。
六
现在,是……时候了。
如此多的现场,你出过。
如此多的血腥,你见过。
如此多的细节,你查过。
现在,是你的时候了。
你即证人、过路人、看热闹者、
侦探、法官。
如果有人梦游
自然博物馆,沉迷于斑斓的蝴蝶;
如果正好一只蝴蝶折翅;
那么你要侧写出何种肖像?
美学|犯罪心理学?
他|她|它?
现在,是你的时候了。
你即你们,我们。不是兰登|索菲,
不是他们:那些杀兄者、弑母者、刽子手、
嫉妒者、受害者、同谋……
他们永远被囚禁在大理石、陶土、石碑、书籍、
画布、色彩中。
他们是时间的俘虏。他们在等待
一代又一代的人路过,在等待
他们路过后有所改变,在等待
路过变成真正的相遇。
“只有在参观时产生的想法,才有价值。”①
①改自尼采的句子”只有在步行时产生的想法,才有价值。”摘自他的哲学著作《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锤子从事哲学》。
- 登录 发表评论
- 189 次阅读